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多由肛周脓肿演变而来,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等,需手术治疗;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外痔表现为肛门不适等,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方式,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治疗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其形成多与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演变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二、症状表现
肛瘘:主要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有时可摸到条索状瘘管。若瘘管通畅,一般疼痛不明显,当外口愈合,瘘管内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肿痛,甚至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痔疮:
内痔:一般无疼痛,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多为间歇性,便后滴血或手纸上带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脱出痔块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不易回纳,可引起水肿、淤血甚至坏死。
三、检查方法
肛瘘: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肛周外口情况,直肠指诊可触及瘘管条索样物,肛门镜检查可发现内口。必要时可通过探针检查或行瘘管造影、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明确瘘管走行。
痔疮:肛门视诊可观察外痔情况,直肠指诊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和形态。
四、治疗方式
肛瘘:肛瘘一般无法自愈,需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切开或切除瘘管,形成敞开的创面促使愈合。常见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
痔疮:
内痔:初期可采用坐浴、局部用药(如栓剂、膏剂)等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内痔脱出严重或出血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橡皮圈套扎术等。
外痔:对于无症状的外痔一般无需治疗,有症状的外痔可采用坐浴、局部用药等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如外痔切除术等。
混合痔:可根据病情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治疗原则与内痔、外痔类似。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肛瘘相对少见,多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关,治疗上多采用保守治疗为主,如坐浴、保持肛周清洁等,手术需谨慎,避免影响肛门功能发育。儿童痔疮相对也较少见,若发生痔疮,多与便秘等因素有关,应首先调整饮食,改善排便习惯,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良好排便规律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由于腹压增加等因素,易发生痔疮,治疗时应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如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温水坐浴等,尽量避免手术治疗,手术一般选择在妊娠中期进行。肛瘘在妊娠期若发作,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一般优先控制感染等保守处理,待分娩后再行definitive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肛瘘和痔疮的治疗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保守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手术治疗需评估手术风险,术后需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