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钠血症是血清钠浓度高于145mmol/L的病理状态,由水丢失过多(包括经肾性和经肾外丢失)、钠摄入过多、水摄入不足致体液平衡紊乱引发。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表现(轻度口渴、重者抽搐昏迷等)和其他表现(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通过实验室检查血清钠等及病史采集诊断,治疗针对病因,补低渗液体纠正,纠正速度因年龄而异且需密切监测。
一、发病原因
1.水丢失过多
经肾性丢失: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崩症等情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血糖升高伴随渗透性利尿,大量水分随尿液排出,若未及时补充足够水分,就会导致钠浓度相对升高;尿崩症患者因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肾脏不能有效重吸收水分,大量低渗尿液排出,机体失水多于失钠,从而引发高钠血症。对于儿童来说,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经肾性的水丢失过多进而引发高钠血症,儿童由于肾脏浓缩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患病时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经肾外丢失:如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汗液虽然是低渗液,但出汗过多时水分丢失多于钠丢失;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渗出大量含有钠的液体,若不及时补充合适的液体,也会导致高钠血症。不同年龄人群在这些情况中的风险不同,儿童皮肤相对较薄,出汗散热时水分丢失更快,在高温环境下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发生高钠血症的风险更高;老年人皮肤汗腺功能减退,出汗量相对较少,但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液体平衡,也需注意。
2.钠摄入过多:比如医源性输入过多含钠溶液,像静脉输入过多高渗盐水等。在临床治疗中,如果不恰当使用含钠药物或液体,就可能导致钠摄入过量。对于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钠的水平,避免医源性的钠摄入过多引发高钠血症。
3.水摄入不足:多见于不能自主进水的患者,如昏迷患者、婴幼儿喂养不当等。婴幼儿由于其认知和自主能力有限,如果喂养时水分补充不足,很容易出现水摄入不足导致高钠血症。老年人可能因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等原因,即使机体缺水也不能及时主动进水,也是水摄入不足导致高钠血症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轻度高钠血症可能仅有口渴症状。随着血钠浓度进一步升高,会出现烦躁、易怒、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儿童高钠血症时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发展较快,因为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高钠导致的渗透压变化更易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如,婴儿严重高钠血症时可能迅速出现抽搐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需要紧急处理。
2.其他表现:患者可能有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的情况。同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分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可能导致细胞内脱水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测定血清钠浓度是诊断高钠血症的关键,血清钠>145mmol/L即可诊断。同时需要测定血浆渗透压、尿钠、尿渗透压等,以帮助明确高钠血症的类型是高渗性、等渗性还是低渗性失水基础上的高钠血症等。例如,高渗性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尿钠浓度可能降低;而等渗性失水基础上的高钠血症,血浆渗透压可能在正常范围等。
2.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液体摄入情况、丢失情况、用药情况等。比如询问是否有腹泻、呕吐、大量出汗等失水情况,是否有静脉输入过多含钠溶液等情况,对于儿童要询问喂养史等。
四、治疗原则
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逐步纠正高钠血症。一般采用补低渗液体的方法来纠正高钠血症,如5%葡萄糖溶液等。但纠正速度不宜过快,否则可能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等严重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纠正速度有所不同,儿童纠正高钠血症时速度应更缓慢,因为儿童脑髓鞘发育尚不完善,过快纠正血钠浓度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更大损伤。例如,对于儿童高钠血症患者,每日血钠下降幅度一般不超过10-12mmol/L。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钠、血钾等电解质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