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高钠血症补液方式需依严重程度选途径,轻度可口服,中、重度多需静脉补液;控制补液速度与钠浓度纠正速率,一般成人及儿童每小时血钠下降幅度不宜超0.5mmol/L,有基础病者更慢;针对病因治疗,肾性失钠要治原发病,非肾性失钠要处理丢失情况;特殊人群中儿童补液需精细监测,老年患者补液要谨慎监测心肾功能、缓慢纠正血钠。
一、确定补液方式
(一)根据高钠血症的严重程度选择补液途径
1.轻度高钠血症(血清钠浓度145~150mmol/L):可通过口服补充水分,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日常饮水杯衡量,每小时可摄入200~300ml左右,通过增加水的摄入来稀释体内的钠离子浓度,对于能自主饮水且意识清楚的患者优先选择口服途径,考虑到年龄因素,儿童需少量多次饮用,防止一次性饮水过多引起呛咳等情况,根据儿童年龄调整单次饮水量,如婴幼儿每次10~20ml,学龄儿童每次50~100ml,间隔15~30分钟饮用一次。
2.中、重度高钠血症(血清钠浓度>150mmol/L):多需要静脉补液。静脉补液时需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如心功能、肾功能等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对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可较快速度补液,但一般初始补液速度不宜过快,前1~2小时可输入适量的0.45%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等,以避免血钠下降过快引起脑水肿等并发症。
二、控制补液速度与钠浓度纠正速率
(一)血钠纠正速率的要求
1.一般情况下,血钠的纠正速率不宜过快,成人每小时血钠下降幅度不宜超过0.5mmol/L,在48小时内血钠浓度降低不宜超过100mmol/L;儿童血钠纠正速率相对更谨慎,每小时血钠下降幅度建议不超过0.5mmol/L,因为过快纠正血钠可能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功能不全患者,血钠纠正速率应更慢,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耐受情况来调整。
三、针对病因治疗
(一)肾性失钠引起高钠血症的情况
1.若因肾小管疾病等肾性因素导致失钠引起高钠血症,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某些药物引起的肾小管功能损害相关的高钠血症,需要停用相关药物,并根据肾小管损害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一些保护肾小管细胞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的详细病情由专业医生判断,同时密切监测血钠及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二)非肾性失钠引起高钠血症的情况
1.如因胃肠道丢失(严重呕吐、腹泻等)引起的高钠血症,需要积极处理胃肠道丢失情况。对于严重呕吐患者,需止吐对症治疗,并通过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来纠正丢失的钠和水分等。如果是皮肤大量失钠(如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等),则需要脱离高温环境,补充含钠的液体,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在高温环境下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因为儿童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出现高钠血症相关问题。
四、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
(一)儿童患者
1.儿童高钠血症在补液过程中需更加精细监测。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如肾功能相对不成熟等,在选择补液溶液种类和控制补液速度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例如,婴儿期的高钠血症患儿,静脉补液时要选用合适的低渗或等渗溶液,密切监测尿量、血钠、血钾等指标,每1~2小时监测一次血钠变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补液方案。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状况,在纠正高钠血症的过程中保证儿童的营养供应,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儿童,需通过合适的营养支持途径补充营养。
(二)老年患者
1.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肾等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高钠血症时要格外谨慎。在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和肾功能,如通过监测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来评估心脏和肾脏的耐受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口服补液时要注意患者的吞咽功能,防止误吸等情况发生。在纠正血钠过程中,要缓慢进行,避免血钠纠正过快对老年患者的神经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因为老年患者的神经系统对血钠变化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认知功能改变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