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感染因素(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后遗留、肠道细菌感染)、特异性炎症疾病影响(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其他因素(医源性因素、免疫因素、年龄与性别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如肛周脓肿发展、肠道细菌感染、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累及肛周、手术等操作不当或内镜检查损伤、自身免疫异常、青少年青壮年及男性易患、长期吃辛辣食物或便秘腹泻等都可能引发肛瘘。
一、感染因素
(一)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后遗留
肛周脓肿是肛瘘的主要前驱病变。当肛周发生感染形成脓肿后,若脓肿自行破溃或经人为切开引流,脓腔壁会逐渐形成纤维化的管道,即肛瘘的瘘管。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以上的肛瘘患者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肛周脓肿引发的感染炎症持续刺激肛周组织,导致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异常的通道结构。
(二)肠道细菌感染
肠道内存在大量细菌,正常情况下肛周组织受肠道细菌影响较小,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肠道细菌可通过肛管直肠黏膜等途径侵入肛周组织引发感染。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可在肛周局部定植繁殖,引起反复的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肛瘘的形成。例如,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免疫及血糖代谢等因素影响,肠道细菌更容易在肛周引发感染并发展为肛瘘。
二、特异性炎症疾病影响
(一)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当累及肛周时,肠道的炎症可蔓延至肛周组织,导致肛周出现溃疡、脓肿等病变,进而形成肛瘘。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中肛瘘的发生率较高,可达20%-30%左右,其发病机制与克罗恩病导致的肠道免疫异常、炎症介质释放等多种因素相关,肠道炎症持续破坏肛周组织,使得瘘管形成。
(二)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当病情累及肛周时,也可能引发肛周感染,进而导致肛瘘的发生。其发病过程中,肠道炎症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等会影响肛周局部组织,使肛周组织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从而逐步发展为肛瘘。有资料显示,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肛周病变并最终形成肛瘘。
三、其他因素
(一)医源性因素
1.直肠肛管手术:如直肠息肉切除术、内痔手术等,如果手术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肛周组织,若术后护理不当,容易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肛瘘。例如,在直肠息肉经肛门切除手术中,如果对创面处理不恰当,导致局部感染,就有可能形成肛瘘。
2.内镜检查:过于粗暴的结肠镜检查等内镜操作,可能会造成肛管直肠黏膜的损伤,若损伤后发生感染,也有引发肛瘘的风险。
(二)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时,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并发展为肛瘘。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对肛周感染的防御能力减弱,使得感染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增加了肛瘘的发生风险。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肛瘘,但青少年及青壮年相对更易患病。这与该年龄段人群活动量较大,肛周组织容易受到外伤或感染等因素有关。例如,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肛周组织相对较为脆弱,且活动频繁,增加了肛周感染的机会。
性别:男性肛瘘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肛门腺较发达,更容易发生感染有关。男性肛门腺数量相对较多且分泌功能较为活跃,当受到细菌等因素刺激时,更容易引发肛周感染,进而导致肛瘘形成。
(四)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肛管直肠黏膜,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充血,降低局部组织的抵抗力,容易引发感染。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辣椒等辛辣食物的人群,肛周感染的概率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肛瘘的发病风险。
排便习惯:长期便秘或腹泻会对肛管直肠造成不良影响。便秘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容易擦伤肛管直肠黏膜,同时排便用力会增加肛管直肠的压力,容易引发感染;腹泻时,肠道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刺激肛周组织,导致炎症发生。长期的便秘或腹泻都会使肛周组织处于不稳定的炎症状态,增加肛瘘的发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