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与多动症有诸多区别,定义与核心表现不同,发病机制各异,流行病学特点有别,诊断评估方法有差,治疗原则不同,且不同年龄段及有特殊情况的患儿在诊断治疗上各有侧重点。
一、定义与核心表现
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有时还伴有爆发性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多样,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如眨眼、耸鼻、歪嘴、耸肩等,发声性抽动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尖叫声等,且症状常波动、多变,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程度、频率、部位等可能会发生变化。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特征是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患儿常常在学习、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容易分心,活动过多,坐不住,手脚小动作多,难以安静地玩耍,还可能出现冲动任性,难以等待turn,常打断或干扰他人等表现。
二、发病机制差异
抽动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例如,遗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抽动症的风险;神经生化方面,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被认为在抽动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多动症:发病机制也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遗传因素在多动症中较为突出,家族聚集性较高;神经生物学方面,与大脑额叶发育迟缓、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等)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如早期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不当等也可能对多动症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三、流行病学特点
抽动症:患病率在儿童青少年中相对较高,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一般在1%-7%左右,男孩患病率通常高于女孩。发病年龄多在2-15岁,以5-10岁较为多见。
多动症:患病率同样在儿童群体中较高,一般在3%-7%左右,男孩患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比例约为(4-9):1,发病多在学龄前,如3-6岁左右开始表现出相关症状,但也可能在学龄期更为明显。
四、诊断与评估方法
抽动症: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观察患儿的抽动症状表现,包括抽动的部位、频率、形式等,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一般通过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病变,还可能借助一些辅助检查如脑电图等协助诊断,但脑电图异常并非诊断抽动症的特异性指标。
多动症: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精神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医生会通过家长问卷、教师问卷以及直接观察患儿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来评估,例如评估患儿在课堂上、家中等场所的注意力情况、活动水平等,同时需要与正常的调皮好动相区分,还可能需要进行注意力测试等辅助评估手段。
五、治疗原则不同
抽动症: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方案。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首先考虑心理行为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帮助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缓解患儿的心理压力,改善不良行为。对于症状较明显、影响生活学习的患儿,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等,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关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多动症:治疗也是综合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心理行为治疗方面,有行为疗法、认知训练等,帮助患儿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哌甲酯等,同样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症状,提高患儿的学习、社交等功能。
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诊断和治疗上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幼儿期的抽动症和多动症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专业评估;青春期的患儿可能面临更多心理社会方面的影响,在治疗中需要兼顾心理支持等。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儿,如生活不规律、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需要引导调整生活方式以配合治疗;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治疗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既往病情的治疗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