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诱因有自动破裂和外力作用,临床表现为腹痛和内出血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和血液检查,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需避免剧烈运动、注意性生活适度、定期体检。
一、黄体破裂的定义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在生育年龄的女性身上。正常情况下,卵巢排卵后会形成黄体,黄体是卵巢内由卵泡排卵后形成的暂时性内分泌结构,富含毛细血管。当黄体内部出血过多,导致黄体内部压力增加,就可能发生破裂。
二、黄体破裂的常见诱因
1.自动破裂: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太多,可能增加黄体内的压力,从而自发破裂。一些女性的黄体功能本身可能存在异常,使得黄体更容易出现内部出血增多的情况,这在有内分泌失调情况的女性中相对更易发生,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影响内分泌平衡的女性。
2.外力作用:剧烈运动是常见的外力诱因,像突然的奔跑、跳跃、用力咳嗽或排便等,这些动作可能使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进而导致黄体破裂。例如,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且运动姿势不当的女性,发生黄体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另外,性生活时男性动作过于粗暴,也可能导致女性盆腔充血,黄体压力升高,引发破裂,这种情况在性生活较剧烈的年轻女性中时有发生。
三、黄体破裂的临床表现
1.腹痛:突然发作的腹痛是最主要的表现。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较为轻微,可能仅表现为下腹隐痛;但也有的疼痛较为剧烈,呈撕裂样疼痛,且疼痛会逐渐加重。疼痛的部位多位于下腹部一侧,与黄体破裂的一侧卵巢位置相关。
2.内出血表现:如果内出血量较少,可能仅有轻度的盆腔积液等表现;而内出血较多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慌、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如大量出血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就会出现这些全身症状,这种情况在年轻女性中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四、黄体破裂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检查,可发现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有的患者移动性浊音可能呈阳性,通过这些体征初步判断可能存在腹腔内出血情况。
2.超声检查: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看到附件区的异常回声,比如黄体破裂时可能在卵巢周围看到不规则的液性暗区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黄体破裂以及内出血的情况。
3.血液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血红蛋白的水平,判断内出血的严重程度,如果血红蛋白下降明显,提示有较多的内出血。
五、黄体破裂的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内出血量少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腹痛等情况,同时给予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来说,通过保守治疗,黄体破裂处可能会自行止血,积血也会逐渐被吸收。这种情况适用于年轻、一般情况较好、内出血少的女性,比如年轻且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女性,在经过评估后可以尝试保守治疗。
2.手术治疗:如果患者腹痛剧烈,内出血量大,出现休克表现,就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等,手术的目的是控制出血,修复黄体破裂处。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尽量会选择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以保留其生育能力;而对于没有生育需求且病情较严重的女性,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来处理。
六、黄体破裂的预防措施
1.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黄体期),女性要注意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如快跑、大幅度的扭转身体等。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比如平时喜欢跑步的女性,在黄体期要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
2.注意性生活适度:性生活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于粗暴。尤其是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女性盆腔本身处于相对充血状态,更要注意性生活的适度,减少对黄体的刺激。年轻女性在性生活中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关注自身身体感受。
3.定期体检:女性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妇科疾病,如内分泌失调等问题,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降低黄体破裂的发生风险。有内分泌失调相关症状的女性更要重视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