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形成的因素包括血管因素(静脉血流瘀滞、血管扩张)、色素因素(黑色素增多,涉及遗传、炎症后色素沉着、日晒)、结构因素(眼轮匝肌肥厚、眼袋导致阴影),还有年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吸烟)、疾病(过敏性鼻炎、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影响,不同因素导致黑眼圈的机制不同,如年龄增长使眼部皮肤变薄松弛等易致黑眼圈,睡眠不足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形成黑眼圈等。
一、血管因素导致的黑眼圈
(一)静脉血流瘀滞
眼周皮肤菲薄,皮下血管丰富,当静脉血流瘀滞时,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铁元素被氧化,颜色变深,从而显现出黑眼圈。例如,长期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可能因眼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静脉血流瘀滞,增加黑眼圈形成的风险。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人群中黑眼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作息规律人群。
(二)血管扩张
眼部皮肤较薄,一些因素可导致血管扩张,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面部血液循环加快,眼周血管也会相应扩张,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颜色更易显现,形成黑眼圈。另外,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中,紫外线可损伤皮肤,导致血管扩张,也是血管因素导致黑眼圈的一个方面。有研究发现,长期紫外线暴露的人群,眼周皮肤的血管形态和功能会发生改变,更容易出现黑眼圈。
二、色素因素导致的黑眼圈
(一)黑色素增多
1.遗传因素:部分人天生眼周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数量较多或活性较高,更容易产生黑色素。例如,有家族遗传黑眼圈病史的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眼周黑色素生成相对容易,较易出现黑眼圈。
2.炎症后色素沉着:眼部皮肤发生炎症性疾病,如睑缘炎等,在炎症消退后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导致黑眼圈。炎症会刺激黑色素细胞分泌更多黑色素,从而使眼周皮肤颜色加深。研究显示,眼部皮肤患有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在炎症控制后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性黑眼圈。
3.日晒:紫外线照射会刺激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长期日晒会使眼周皮肤黑色素增多,形成黑眼圈。在阳光强烈的季节或地区,长期户外活动且未做好眼部防晒的人群,黑眼圈更容易加重。相关研究表明,日晒是导致皮肤色素沉着进而形成黑眼圈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
三、结构因素导致的黑眼圈
(一)眼轮匝肌肥厚
眼轮匝肌过度发达或肥厚时,可能会在外观上造成眼周皮肤的阴影,看起来像黑眼圈。这种情况在一些年轻人中较为常见,可能与遗传、长期眼部肌肉运动频繁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需要频繁眨眼或眼部肌肉活动较多工作的人群,眼轮匝肌肥厚的概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出现因结构因素导致的黑眼圈。
(二)眼袋导致的阴影
眼袋的存在会使下眼睑皮肤出现凹陷和隆起的结构变化,从而形成阴影,看起来像黑眼圈。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皮肤松弛、眶隔脂肪膨出等原因可导致眼袋形成。老年人由于眼部组织老化,眼袋问题较为常见,相应的结构因素导致的黑眼圈也更为明显。有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加,眼袋相关的结构因素导致黑眼圈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四、其他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皮肤变薄、松弛,皮下组织萎缩等,会使眼周的血管、色素等更容易显现,从而增加黑眼圈形成的可能性。儿童时期眼周皮肤较为紧致,黑眼圈相对较少见;而中老年人由于眼部组织的自然退变,黑眼圈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二)生活方式因素
1.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导致静脉血流瘀滞、代谢废物堆积等,容易形成黑眼圈。例如,经常熬夜的人群,眼周皮肤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血液循环的调节,黑眼圈往往较为明显。研究发现,睡眠不足4-5小时的人群,黑眼圈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睡眠充足的人群。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同时还会加速皮肤老化,促进黑眼圈的形成。吸烟人群眼周皮肤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会受到不良影响,长期吸烟的人更容易出现黑眼圈且程度可能较重。
(三)疾病因素
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黑眼圈形成相关,如过敏性鼻炎、内分泌紊乱等。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长期鼻塞,会导致眼周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形成黑眼圈;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包括眼部的代谢,从而引发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