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注重饮食与护理。饮食上早期禁食1-2天,恢复后先流质、半流质,逐步过渡正常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等;护理包括观察伤口、监测肠道功能、安排休息活动及心理护理,密切关注伤口情况、肠道蠕动恢复及粪便性状,保证休息并鼓励早期活动,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支持。
一、术后饮食
1.早期饮食
结肠息肉术后初期,一般需禁食1-2天,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以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待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先给予少量温水,若无症状,可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这类流质饮食易于消化,不会给肠道造成过重负担。例如,米汤富含碳水化合物,能为机体提供能量,且渗透压适中,对肠道刺激小。
术后1-2天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粥类可以选择小米粥、南瓜粥等,小米粥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南瓜粥则富含果胶等成分,有助于保护肠道黏膜。面条宜选择细软的龙须面等,煮烂后食用,减轻肠道消化负担。
2.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术后1周左右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需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香蕉、苹果等),但要注意水果需切成小块或榨汁后饮用,蔬菜应切碎煮烂。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但初期应适量增加,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导致肠道不适。一般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可逐渐增加到20-30克左右,具体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同时,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鸡蛋、豆制品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类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可能引起肠道痉挛、充血等,不利于术后恢复。例如,辣椒中的辣椒素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油炸食品不易消化,会加重肠道负担。
二、术后护理
1.伤口观察
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的情况,包括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表现。如果发现伤口有较多渗血、渗液,或出现红肿热痛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要仔细观察其有无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因为这可能提示伤口存在不适。
对于接受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还要关注术后有无腹痛、便血等情况。一般术后1-2天内可能会有少量便血,若出现大量便血或腹痛剧烈,需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2.肠道功能监测
监测肠道蠕动恢复情况,除了通过观察肛门排气情况外,还可注意患者有无腹胀等表现。腹胀可能提示肠道蠕动尚未完全恢复,此时应适当调整饮食,如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豆类、碳酸饮料等),并可适当协助患者进行翻身、下床活动等,以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肠道功能恢复相对较慢,更要加强肠道功能的监测和护理。
注意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等。正常情况下,术后粪便颜色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出现粪便颜色发黑、质地异常稀薄或干结等情况,都需要引起重视,可能提示肠道存在出血、感染或其他问题,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3.休息与活动
术后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一般建议卧床休息1-2天,但要注意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其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要避免其过度哭闹、剧烈活动等。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一般术后24-48小时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在床边短距离行走等。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恢复,预防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但要注意活动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牵动伤口。对于体弱的老年患者,活动应循序渐进,可先在床边坐立,逐渐增加活动量。
4.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结肠息肉术后患者可能会因担心疾病复发、伤口恢复等问题而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医护人员及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向患者解释术后恢复的一般过程和注意事项,缓解其心理压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的安抚和陪伴尤为重要,通过温柔的言语、亲昵的动作等让患儿感受到关爱,减轻其恐惧心理。例如,家长可以在患儿术后多陪伴在身边,给患儿讲故事、播放轻柔的音乐等,帮助患儿放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