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及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量少、腹痛阵发性等,发生原因有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等)、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异常等)、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诊断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孕激素测定等,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和药物治疗,高龄、有不良孕史、患基础疾病的孕妇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先兆流产的定义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的情况。
二、主要表现
1.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较少,少于月经量,阴道流血可历时数天至数周,出血后数小时至数周可出现轻度下腹痛或腰背痛。
2.腹痛:下腹部疼痛呈阵发性,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腰背部酸痛。
三、发生原因
1.胚胎因素
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如夫妻一方染色体异常,可传递给胚胎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发先兆流产。在不同年龄的孕妇中,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概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越高。例如,20-29岁孕妇胚胎染色体异常率约为15%,30-34岁约为25%,35-39岁约为50%,40岁以上可高达67%。
2.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高热疾病时,细菌毒素或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发育导致流产;孕妇患有严重贫血、心力衰竭、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时,可使胎盘缺血缺氧,引发先兆流产。
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女性黄体期分泌孕酮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和黄体期缩短,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从而引起先兆流产。研究表明,约80%的先兆流产与黄体功能不全有关。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增加先兆流产的发生风险。
免疫功能异常:孕妇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将胚胎视为“异物”进行攻击,导致先兆流产。例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可引起胎盘血管血栓形成,胎盘血流减少,影响胎儿发育。
子宫异常: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可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空间;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影响宫腔内环境,导致先兆流产。
创伤因素: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性交过度等可引起子宫收缩,导致先兆流产。孕妇腹部受到撞击、挤压等外伤也可能引发先兆流产。
3.父亲因素:父亲精子的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增加先兆流产的发生风险。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了解宫颈是否扩张,羊膜囊是否突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是否相符等。
2.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胚胎或胎儿的发育情况,如胎心搏动、胚芽大小等。若超声显示孕囊形态不规则、位置异常等,可能提示先兆流产。
3.孕激素测定:测定孕妇血清孕酮水平,若孕酮水平较低,提示先兆流产的可能性较大。一般来说,血清孕酮值低于15ng/ml时,胚胎存活的可能性较小。
五、处理措施
1.一般处理:孕妇需要适当休息,禁止性生活,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
2.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使用黄体酮等药物进行保胎治疗,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涉及药物的具体服用指导。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卵子质量下降,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增加。这类孕妇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在孕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
2.有不良孕史孕妇:曾经有过先兆流产、流产等不良孕史的孕妇,再次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增加。这类孕妇在孕期需要更早地进行产前监测,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同时,心理上要保持相对稳定,过度焦虑可能会加重病情。
3.患有基础疾病孕妇: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也较高。这类孕妇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血压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对妊娠的不良影响。在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自身基础疾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