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与肛瘘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预后预防方面存在差异。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表现为肛周持续疼痛、红肿等,多需手术治疗;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数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表现为肛周外口流脓等,也需手术治疗,两者预防均需保持肛周清洁、避免久坐等。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当肛窦受损伤被细菌感染后,炎症可蔓延至肛腺,进而扩散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生活中久坐、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易增加发病风险,若病史中有肛窦炎反复发作等情况也易诱发。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数肛瘘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引流口长期不愈合,形成纤维性管道即肛瘘。其发病与肛周脓肿未得到规范治疗、感染反复发作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能患病,男性略多于女性,有肛周脓肿病史者更易出现肛瘘。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疼痛,起初疼痛较轻,逐渐加重,坐立不安,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若为低位脓肿,局部症状重而全身症状轻;高位脓肿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有不同表现,如肛门周围脓肿主要是肛门周围持续性跳动性疼痛,病变处红肿明显;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有发热、乏力等,局部表现为患侧肛门部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直肠指诊可触及患侧压痛性肿块甚至波动感。
肛瘘:主要表现为肛周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有时外口可暂时闭合,脓液积聚可再次出现局部肿痛,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之后外口破溃脓液流出症状缓解。可触及瘘管条索样物,按压时有分泌物从外口溢出。
三、诊断方法区别
肛周脓肿:通过体格检查,医生视诊可见肛周红肿区域,触诊有压痛或波动感,结合病史多可初步诊断。对于位置较深的脓肿,可借助超声检查,能发现脓腔的位置、大小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清晰显示脓肿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肛瘘:详细的体格检查是诊断肛瘘的重要方法,可发现肛周外口,通过探针探查可了解瘘管走行,注入亚甲蓝等染色剂有助于明确内口位置。超声检查可协助发现瘘管及脓腔;MRI检查能更精准地显示肛瘘的瘘管形态、内口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方式不同
肛周脓肿:一旦确诊,多需手术治疗,如单纯切开引流术,通过手术切开脓肿,排出脓液,缓解症状。对于低位单纯性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后有可能自愈;高位肛周脓肿则需行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避免一次性切断肛管引起肛门失禁。同时,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辅助治疗,如存在感染较重、全身症状明显时,可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具体抗生素名称1]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
肛瘘:原则上需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全部切开或切除,使其创面逐渐愈合。常用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对于复杂性肛瘘,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治愈。一般术后需进行创面换药,保持引流通畅,促进愈合。
五、预后与预防方面的差异
预后:肛周脓肿经及时切开引流等治疗后,多数可治愈,但高位肛周脓肿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形成复杂性肛瘘。肛瘘经规范手术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但部分复杂肛瘘有复发可能。
预防:肛周脓肿和肛瘘的预防措施有相似之处,如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勤换内裤,便后清洗肛门;避免久坐,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肛窦炎等肛周疾病,防止炎症蔓延引发脓肿或肛瘘。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若有腹泻等情况要及时处理,避免肛周感染;老年人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因为高血糖状态易导致感染不易控制,增加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发病风险及治疗难度。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肛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