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淀粉酶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腮腺炎、胰腺外伤、胰腺癌等疾病,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各有不同。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尿淀粉酶、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并与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肠梗阻等鉴别。儿童和老年人血尿淀粉酶高时各有注意事项,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选合适检查并注意饮食管理,老年人要考虑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需谨慎评估。
一、常见引起血尿淀粉酶高的疾病
1.急性胰腺炎
发病机制:胰腺组织发生炎症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等被释放入血,导致血清淀粉酶升高,同时炎症可能累及肾脏,使尿淀粉酶也升高。一般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持续3-5天;尿淀粉酶升高稍晚,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缓慢,持续1-2周。在儿童中,急性胰腺炎可由胆道蛔虫、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不同年龄儿童的病因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婴幼儿可能与先天性胰腺发育异常、感染等相关,学龄儿童可能与胆道疾病、暴饮暴食等有关。
临床表现:患者多有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非典型表现,需要仔细观察。
2.腮腺炎
发病机制: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可累及胰腺和腮腺,导致血、尿淀粉酶升高。血清淀粉酶升高一般出现在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5-7天,尿淀粉酶升高稍晚于血清淀粉酶。
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伴有疼痛和发热等症状。儿童患腮腺炎时,需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相鉴别,如化脓性腮腺炎等,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单侧发病,挤压腮腺时有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二、血尿淀粉酶高的其他相关情况
1.胰腺外伤
发病机制:腹部受到外伤时,胰腺组织受损,胰淀粉酶等释放进入血液和尿液,导致血尿淀粉酶升高。
临床表现:有明确的腹部外伤史,同时伴有腹痛等症状,腹痛程度和部位与外伤程度和胰腺受损部位有关。对于儿童,玩耍或意外事故等可能导致胰腺外伤,需要详细询问外伤史。
2.胰腺癌
发病机制:胰腺癌时,肿瘤组织破坏胰腺细胞,使淀粉酶释放增加,引起血尿淀粉酶升高,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多在疾病中晚期出现。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有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或胀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儿童胰腺癌极为罕见,但也有报道,需通过进一步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三、血尿淀粉酶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除了检测血尿淀粉酶外,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在炎症情况下会升高。对于儿童,要考虑其正常的血常规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各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进行判断。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胰腺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如急性胰腺炎时超声可发现胰腺肿大、回声不均等改变,CT可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炎症范围等情况。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更安全,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CT检查需谨慎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2.鉴别诊断
需与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肠梗阻等疾病相鉴别。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腹部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胆石症患者常有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部放射,B超可发现胆囊或胆管内结石;肠梗阻患者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部平片可见气液平面。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血尿淀粉酶高时,由于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在检查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相对更适合儿童的常规筛查。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管理,急性胰腺炎患儿需禁食,以减少胰腺分泌,待病情稳定后逐渐恢复饮食;腮腺炎患儿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用酸性食物,以免加重腮腺疼痛。
2.老年人
老年人血尿淀粉酶高时,要考虑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诊断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病史和多种检查结果,因为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急性胰腺炎时可能腹痛不剧烈。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需充分评估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手段,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