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在社交沟通、语言发展、兴趣刻板行为、感知觉、智能认知及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多种问题,如社交沟通有眼神交流异常、互动缺乏;语言发展有发育迟缓、使用异常;兴趣有狭隘及刻板行为;感知觉有听觉、视觉等异常;智能与认知有智力差异、功能障碍;情绪与行为有不稳定、自伤或攻击行为等,这些问题由大脑神经发育等多方面异常导致,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和社交适应能力。
社交互动缺乏:在婴幼儿时期,可能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通过微笑、咿呀发声等方式来回应他人的逗引。年龄稍大后,难以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不懂得分享、合作等基本社交规则,比如在集体活动中,不会主动加入其他孩子的游戏,只是独自玩耍。这是由于其社交认知和社交技能发展受限,无法理解和融入社会交往情境。
语言发展障碍
语言发育迟缓:部分患儿在1-2岁时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词汇,或者语言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例如正常儿童1岁左右能说简单的单词,而孤独症患儿可能到2岁仍只会简单重复他人的话语,缺乏主动表达需求、情感等的语言能力。这与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神经发育异常有关,影响了语言的正常习得和表达。
语言使用异常:可能出现刻板重复的语言,如不断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广告语等;或者语言缺乏情境性,不能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交流对象使用合适的语言,例如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一些无关的话语。还有可能存在代词使用错误,如把“我”说成“你”等情况。这是因为其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出现障碍,无法将语言与实际情境和社交需求相匹配。
兴趣狭隘及刻板行为
兴趣狭隘: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专注和狭隘的兴趣,例如只对旋转的物品、排列整齐的东西等极度着迷,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去观察、触摸这些物品。这种兴趣的局限性是由于大脑的神经回路特点导致其对特定刺激的过度敏感和偏好,与正常儿童广泛的兴趣发展不同。
刻板行为:常出现重复性的刻板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身体等,而且这些行为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形式固定。还有可能出现刻板的仪式性行为,例如每天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做某件事,如先穿哪只鞋、先迈哪条腿等,如果被打断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患儿的大脑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异常,导致其通过刻板行为来获得某种内在的心理平衡或刺激。
感知觉异常
听觉异常:部分患儿对声音的反应异常,可能对某些正常音量的声音过于敏感,出现烦躁、哭闹等表现,而对另一些声音又充耳不闻。例如对尖锐的声音特别害怕,但对周围人的正常交流声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其听觉系统的神经处理过程出现偏差,使得对声音的感知和反应不符合正常社交交流的需求。
视觉异常:有的患儿对光线、颜色等视觉刺激有特殊反应,如只关注特定颜色的物体,或者对强光过于敏感而避开。这与视觉皮层的神经功能异常有关,影响了对视觉信息的正常筛选和处理,进而影响其对外界环境的正常感知和适应。
触觉等其他感知觉异常:还可能存在触觉异常,例如对某些衣物的材质特别敏感,不愿意穿特定质地的衣服;或者对疼痛的感知与常人不同,可能表现出对疼痛不敏感等情况。这些感知觉的异常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因为他们无法正常感知和适应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智能与认知方面的表现
智力差异: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智力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可能伴有智力低下,在认知、学习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但也有部分患儿在某些特定领域具有相对突出的能力,如在机械记忆、计算等方面,但这种优势往往不能迁移到日常生活和社交等方面。这是由于大脑不同区域的发育不均衡导致的,智力的表现受到神经发育异常的多方面影响。
认知功能障碍:在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例如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正常的事物上,容易被无关刺激吸引;记忆力可能在机械记忆方面有一定表现,但在理解性记忆、关联记忆等方面存在困难;思维方式较为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这些认知功能的异常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情绪与行为问题
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可能突然之间大哭大闹、发脾气,或者长时间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中。情绪的调控能力明显弱于正常儿童,这是因为其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地对情绪进行调节和管理。
自伤或攻击行为: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自伤行为,如用头撞墙、咬自己等;或者对他人表现出攻击行为,如打人、咬人等。这是由于其无法通过正常的社交方式表达情绪和需求,而以自伤或攻击他人的方式来释放内心的痛苦或不满,同时也反映出其在情绪和行为控制方面的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