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是直肠上下静脉丛共同曲张形成的静脉团块,病因包括解剖、遗传、职业、局部刺激与饮食、肛门静脉压力、腹内压力、肛门部感染等因素,临床表现有便血、痔块脱垂、疼痛、瘙痒等,诊断靠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需注意生活方式、饮食、肛门卫生,不同人群患混合痔风险有别,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一、病因
1.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2.遗传因素:静脉壁先天性薄弱,抗力减低,不能耐受血管内压力,因而逐渐扩张。
3.职业因素:人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又因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粪便下行迟缓,或习惯性便秘,可以压迫和刺激静脉,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痔静脉内压力升高,静脉壁抵抗力降低。
4.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5.肛门静脉压力增高:因肝硬变,肝充血和心脏功能代偿不全等,均可使肛门静脉充血,压力增高,影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
6.腹内压力增加:因腹内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前列腺肥大、妊娠、饮食过饱或蹲厕过久等,都可使腹内压增加,妨碍静脉的血液回流。
7.肛门部感染:痔静脉丛先因急慢性感染发炎,静脉壁弹性组织逐渐纤维化而变弱,抵抗力不足,而致扩大曲张,加上其他原因,使静脉曲张逐渐加重,生成痔块。
二、临床表现
1.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便血多因粪便擦破黏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便秘、粪便干硬、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临床并不少见,应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2.痔块脱垂:常是晚期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块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有少数病人诉述脱垂是首发症状。
3.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4.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难受。
三、诊断
1.肛门视诊:首先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脱出物,赘生物,有无红肿等。对于混合痔,可直接观察到内痔和外痔的部分。
2.直肠指诊:主要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直肠息肉等。混合痔患者直肠指诊时可触及柔软的静脉团。
3.肛门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直肠黏膜及痔的情况,能明确内痔的大小、部位和形态,同时也可观察到混合痔的内痔部分与外痔部分的关系。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坐浴(用温水或药物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用药(如痔疮膏、痔疮栓等,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口服药物(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肿等药物)等,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混合痔患者。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如痔块脱出严重、出血量大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
2.预防
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便秘和腹泻,排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饮食: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饮酒。
肛门卫生: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勤换内裤。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患混合痔的风险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长期从事久坐工作的人群,无论男女,患混合痔的风险相对较高;孕妇由于子宫压迫等原因,孕期患混合痔的几率增加;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弱等,也容易出现混合痔相关问题。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在预防和治疗混合痔时需更加谨慎,以不影响胎儿为前提,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等;对于儿童,虽然混合痔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也需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