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感染破伤风与破伤风梭菌存在情况及伤口特征相关,其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前驱症状和典型症状,诊断主要依病史和临床表现,预防包括及时处理伤口及主动、被动免疫预防。具体而言,破伤风由厌氧菌破伤风梭菌引起,伤口深窄、污染重易感染;潜伏期、前驱及典型症状各有特点;诊断靠病史与表现;预防需及时清洁、消毒、包扎伤口,儿童计划免疫有破伤风疫苗,高危人群等可主动免疫,未全程接种者需被动免疫,特殊人群使用时要谨慎。
一、伤口感染破伤风的相关因素
(一)破伤风梭菌的存在情况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人和动物的粪便等环境中。当伤口污染有破伤风梭菌时,就存在感染破伤风的潜在风险。例如,被含有破伤风梭菌的泥土、铁锈等污染的较深且窄的伤口,更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生长繁殖,因为这种伤口内部相对缺氧,符合破伤风梭菌的生存环境要求。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皮肤相对娇嫩,活动中更容易有较深的伤口接触污染物质,所以儿童在这方面需特别关注;而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对破伤风梭菌感染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从事户外劳作、容易接触泥土等环境的人群,相比长期处于室内环境的人群,接触破伤风梭菌的机会更多,发生伤口感染破伤风的风险也相应较高。有某些特殊病史的人群,比如曾经有过严重创伤且伤口未得到规范处理的人群,再次受伤时感染破伤风的风险可能更高。
(二)伤口的特征
1.伤口深度:较深的伤口,尤其是深而窄的伤口,内部形成缺氧环境,非常适合破伤风梭菌的生长。例如,被钉子扎伤形成的较深伤口,相比表浅的擦伤,感染破伤风的可能性大得多。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活动特点,更容易出现较深的伤口,如玩耍时被树枝戳伤等情况,家长需格外留意。老年人如果有跌倒导致的较深伤口,也需重视破伤风感染风险。
2.伤口污染程度:伤口被泥土、粪便、铁锈等污染越严重,感染破伤风梭菌的几率就越高。比如,被沾满泥土的铁器划伤的伤口,污染程度高,感染风险大。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接触污染物质的机会不同,户外劳作人群伤口污染几率相对较高。有伤口污染病史的人群再次受伤时需更谨慎处理伤口以预防破伤风。
二、伤口感染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破伤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通常病情越严重。不同年龄人群潜伏期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潜伏期可能相对更短些,一旦有相关伤口情况需密切观察。
2.前驱症状:早期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前驱症状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非特异性表现,需家长仔细观察。
3.典型症状:随后出现肌肉强直性痉挛,首先累及咀嚼肌,表现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随后依次累及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肉、膈肌等。患者可出现角弓反张、苦笑面容等典型体征。不同年龄人群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有差异,儿童肌肉力量相对较弱,但痉挛发生时也会有相应的身体姿态改变等表现。
(二)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详细询问患者伤口情况,包括受伤时间、伤口深浅、污染程度等,再结合典型的肌肉痉挛等临床表现,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方面,目前破伤风的实验室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依靠临床诊断。对于有可疑伤口且出现相应症状的患者,需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及时排查以明确是否感染破伤风。
三、伤口感染破伤风的预防措施
(一)伤口的及时处理
1.清洁伤口:受伤后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尽可能去除伤口内的污染物。对于儿童的伤口,清洗时要轻柔,避免加重儿童的不适。老年人皮肤相对脆弱,清洗时动作要轻缓。
2.消毒伤口:用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碘伏消毒相对温和,适合各种人群的伤口消毒。消毒范围要覆盖伤口周围一定区域,以减少感染机会。
3.包扎伤口:如果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在消毒后需进行适当包扎,但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伤口血液循环。不同人群包扎时需注意力度等,儿童包扎要确保舒适且牢固,老年人要避免因包扎过紧影响局部血液供应。
(二)主动免疫预防
1.破伤风类毒素接种:通过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来使人体产生主动免疫。我国儿童计划免疫中包含破伤风疫苗接种,按照程序进行接种可有效预防破伤风。对于成年人,尤其是高危人群(如经常接触泥土、有受伤风险的人群),也应定期加强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老年人如果既往接种情况不明确或超过接种间隔时间,也应考虑适时接种以增强免疫力。
2.被动免疫预防:对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接种的患者,受伤后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进行被动免疫。TAT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需做皮试,儿童及老年人在使用时要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TIG一般无过敏反应,可用于TAT皮试阳性者等情况。特殊人群在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时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