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惯性流产
习惯性流产是连续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病因包括染色体异常、子宫解剖异常、内分泌异常、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等。临床表现为连续多次同月份流产。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病因,如染色体异常可辅助生殖,黄体功能不全补孕激素等,免疫因素用免疫治疗。预防包括孕前保健和孕期保健,孕前全面检查、补充叶酸等,孕期定期产检、注意休息心态等。
一、定义
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现象。在临床上,自然流产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妊娠的情况,当同一女性连续出现3次及以上这样的情况时,就被定义为习惯性流产。
二、病因
1.染色体异常
胚胎染色体异常:约50%-60%的早期自然流产是由于胚胎染色体异常所致。这种异常可能是父母遗传而来,也可能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突变。例如,高龄孕妇(年龄≥35岁)的卵子染色体不分离等情况发生率增加,从而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升高,增加习惯性流产的风险。对于男性而言,精子染色体异常也可能影响胚胎质量,引发流产。
父母染色体异常:夫妻双方任何一方存在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都可能传递给胚胎,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进而引起习惯性流产。比如平衡易位携带者,虽然自身表型正常,但在形成生殖细胞时,会产生异常的配子,使得胚胎染色体异常概率大大增加。
2.子宫解剖异常
子宫畸形:常见的子宫畸形如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子宫畸形会影响子宫的正常形态和宫腔内环境,使得胚胎着床和发育的空间受限,子宫肌层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也会影响胚胎的血供等,从而增加习惯性流产的发生几率。例如纵隔子宫,纵隔将宫腔分成两部分,会影响胚胎的种植和发育,导致流产风险增加。
宫腔粘连:多由于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清宫术等)、感染等原因引起宫腔内膜损伤,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宫腔粘连会使宫腔容积减小,子宫内膜功能受损,影响胚胎的着床和生长,进而引发习惯性流产。
3.内分泌异常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对于维持妊娠至关重要。黄体功能不全时,孕激素分泌不足,不能为胚胎着床和发育提供良好的内分泌环境,使得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影响胚胎的种植和发育,容易导致流产。据研究,约有10%-20%的习惯性流产与黄体功能不全有关。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都可能影响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影响母体的新陈代谢以及胚胎的生长发育,增加流产的风险;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也会干扰妊娠的正常进行,导致流产发生率升高。
糖尿病:患有糖尿病的孕妇,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增加流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4.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这些抗体可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结合,影响胎盘的血管形成和血流灌注,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引起胚胎或胎儿死亡,从而导致习惯性流产。在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中,习惯性流产的发生率可高达50%-90%。
同种免疫异常: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耐受不足,使得母体免疫系统将胚胎视为“异物”进行攻击,从而导致流产。例如,母胎界面的免疫调节失衡,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失衡等情况,都可能参与习惯性流产的发生。
5.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等,影响子宫内环境,导致胚胎着床不稳定而发生流产。例如,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在孕期感染后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影响妊娠结局。
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孕妇在孕期感染这些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流产、胎儿畸形等。例如,风疹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白内障、耳聋、心脏畸形等,同时也增加流产的风险。
6.其他因素
生活方式:过量吸烟、酗酒,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铅、汞、苯等),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习惯性流产的风险。例如,吸烟女性的流产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女性,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胎盘的血供和胚胎的发育。
年龄因素: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尤其是35岁以后,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增加,同时子宫环境等也可能发生变化,使得习惯性流产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男性年龄过大也可能导致精子质量下降,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风险。
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母体的内分泌功能和子宫收缩等,从而增加习惯性流产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与一般自然流产相同的过程,即停经后出现阴道流血和腹痛。但习惯性流产有其自身特点,如连续发生多次流产,每次流产多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流产过程与一般流产相似,可经历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或完全流产等阶段。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流产史,包括流产发生的孕周、次数、流产时的症状、有无相关检查及治疗情况等;了解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遗传病史、既往疾病史(如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活方式等情况。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等,了解生殖器官的情况,如子宫的大小、形态、有无畸形等,以及有无盆腔炎症等异常情况。
3.实验室检查
染色体检查:对夫妻双方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明确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情况。
内分泌检查:检测性激素六项(雌二醇、孕酮、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血糖等指标,评估内分泌功能是否正常。
免疫相关检查:检测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狼疮抗凝物等自身抗体,以及Th1/Th2细胞因子等免疫相关指标,了解免疫状态。
感染相关检查:检测支原体、衣原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因素。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通过超声检查了解子宫的形态、结构,有无子宫畸形、宫腔粘连等情况;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情况等。
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于怀疑有子宫畸形、宫腔粘连等情况的患者,可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更清晰地了解宫腔形态及输卵管情况。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对于染色体异常导致的习惯性流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等辅助生殖手段选择染色体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对于黄体功能不全者,可补充孕激素进行治疗;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至正常范围;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习惯性流产,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等。
免疫治疗:对于免疫因素导致的习惯性流产,可采用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治疗方法,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预防
孕前保健:备孕前进行全面的孕前检查,包括染色体检查、内分泌检查、感染筛查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妊娠的因素。女性应提前补充叶酸,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孕期保健: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和孕妇自身的健康状况。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对于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孕期可能需要进行更密切的监测和特殊的保胎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