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在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甚至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儿童、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
从解剖和病理机制来看,直肠脱垂的发生与直肠周围组织松弛、盆底肌肉薄弱、腹压长期增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直肠被周围的筋膜、韧带及盆底肌肉固定于盆腔内,当这些支持结构因发育不良、衰老、长期便秘、腹泻、咳嗽等原因变得松弛或薄弱时,直肠就可能失去支撑而向下移位。轻度脱垂仅表现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较短,便后可自行回纳;重度脱垂则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较长,便后需用手托回,甚至在行走、咳嗽时也会脱出,常伴有肛门失禁、排便困难等症状。
直肠脱垂如果长期不治疗,可能导致脱出物水肿、充血、溃疡,甚至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