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该两种伊蚊偏好室内外积水容器孳生且活动于清晨傍晚,伊蚊叮咬感染患者经潜伏期具传染性后再叮咬健康人致其感染,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易感性高需重防蚊,成人在流行区要留意周边积水,特殊病史人群应避免暴露于伊蚊活跃环境且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登革热传播媒介及特性
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这两种伊蚊偏好在室内外积水容器等环境孳生,且活动高峰期多为清晨和傍晚。伊蚊体内可长期携带登革病毒,具备传播病毒的能力。
二、叮咬传播过程
当伊蚊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后,病毒会在伊蚊体内经历约8-10天的潜伏期完成复制,此时伊蚊具备传染性。随后,带有病毒的伊蚊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会随伊蚊的唾液进入健康人体血液循环,从而导致健康人感染登革热。
三、不同人群传播相关特点
1.儿童群体: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被伊蚊叮咬后感染登革热的易感性相对较高,且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格外注重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驱蚊液等,减少伊蚊接触机会。
2.成年人群体:若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域,需留意居住环境周边的积水情况,及时清理可能孳生伊蚊的容器,避免因疏忽被伊蚊叮咬而感染。有基础病史者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需加强健康监测。
3.特殊病史人群:本身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人群感染登革热后,机体应激反应可能影响原有疾病控制,应尽量避免暴露于伊蚊活跃环境,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