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由肺炎支原体等特定病原体引起,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儿童与青少年因免疫系统不完善等在集体环境易感染,长期劳累等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及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等人群易感染,长期通风不良密集环境或个人卫生差会增加感染概率。
一、病原体传播导致感染
支原体感染主要由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等特定支原体病原体引起,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类:一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将携带支原体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便可能受感染,此情况常见于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二是密切接触传播,如与感染者共用毛巾、餐具等私人物品,或接触被支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后未及时清洁手部并接触口鼻等黏膜部位,也可引发感染。
二、人群易感性差异影响感染风险
(一)儿童与青少年群体
儿童和青少年因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相对较弱,且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与他人接触频繁,增加了支原体感染的机会。例如,在校园内,一旦有同学感染支原体并通过飞沫传播,周围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和青少年更易被传染。
(二)成年人中特定人群
长期劳累、作息不规律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以及本身患有呼吸道基础疾病(如哮喘等)、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等)的人群,其自身抵抗力较弱,相较于免疫力正常的人群更易遭受支原体侵袭。
三、生活环境因素诱发感染
长期处于通风不良、人员密集的环境中,空气中支原体病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此外,不注重个人卫生,如很少洗手、衣物不勤换洗等,会使接触到支原体病原体的风险上升,进而容易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