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小血管炎,常见诱因有感染、食物、药物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伴上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疼痛等,诊断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腹部超声,治疗分原发病用抗组胺等药和胃痉挛对症用解痉药等,儿童患者需遵医嘱处理及饮食监测,成年患者用激素需监测代谢指标。
一、病因机制
过敏性紫癜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小血管炎,当胃肠道黏膜受累时,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其常见诱因包括链球菌等感染、食物(如鱼虾、蛋类)、药物(如抗生素)等,这些因素可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异常免疫反应累及胃肠道血管。
二、临床表现
患者除皮肤出现紫癜外,会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患者因表述不清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腹部检查多有压痛但无明显腹肌紧张。
三、诊断方法
结合病史(如近期感染史、过敏史)、体格检查(腹部压痛情况)、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便潜血可能阳性)及腹部超声(可发现胃肠道壁水肿等表现)进行综合诊断,以明确胃肠道受累及胃痉挛的情况。
四、治疗原则
1.原发病治疗:针对过敏性紫癜,采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控制血管炎症,缓解病情。
2.胃痉挛对症处理:可使用山莨菪碱等解痉药物缓解胃痉挛症状,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腹部热敷等方式辅助缓解疼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婴幼儿胃痉挛时避免自行使用强效解痉药,需在医生指导下处理。同时关注过敏性紫癜原发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饮食上需严格避免易过敏食物,如明确对鱼虾过敏则需禁食相关食物,定期监测儿童的营养状况及生长指标。
成年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需注意监测代谢指标,如血糖、血压等,警惕药物可能带来的代谢影响,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