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评估需密切观察孕妇临床表现及胎心变化并进行血常规检测、羊水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治疗措施包括依据药敏选敏感抗生素并考虑孕妇胎儿安全、卧床休息保证营养摄入及补液支持,孕周较小孕妇要兼顾保胎,有基础病史孕妇需控制基础病,监测与随访要通过胎心监护等监测胎儿情况及持续监测孕妇感染指标等调整治疗方案。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观察:密切关注孕妇是否出现发热、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不同孕周孕妇表现可能因自身状况有差异,如孕晚期孕妇腹痛可能更明显。同时需留意胎心变化,胎儿可能因感染出现胎心异常。
2.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检测,若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采集羊水样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感染病原体及选择敏感抗生素。
二、治疗措施
1.抗生素应用:依据羊水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用药时需充分考虑孕妇及胎儿安全,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2.支持治疗:让孕妇卧床休息,保证充足营养摄入,进行补液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孕妇一般状况,利于机体对抗感染。
三、特殊人群考量
1.孕周较小孕妇:需格外关注保胎相关情况,在控制感染的同时,评估胎儿孕周及发育情况,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维持妊娠至胎儿可存活孕周,但要权衡感染控制与保胎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2.有基础病史孕妇:若孕妇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需同时控制基础病,因为基础病可能影响感染的控制及妊娠结局,要在治疗感染的同时优化基础病管理。
四、监测与随访
1.胎儿监测:通过胎心监护、B超监测羊水指数及胎儿结构等,动态评估胎儿在宫内的情况,及时发现胎儿因感染出现的异常变化。
2.孕妇情况随访:持续监测孕妇体温、感染指标等变化,观察感染控制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孕妇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