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可经空气飞沫皮肤伤口或产道传播,有突发高热咽痛皮疹及杨梅舌等表现,依临床表现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见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检出该菌可确诊,主要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足疗程治疗,需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儿童感染后需密切监测并遵医嘱用药。
一、病因
小儿猩红热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该病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寒战。
2.局部症状:咽痛明显,吞咽时疼痛加剧,部分患儿可出现扁桃体红肿,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3.皮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分布着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发病2-3天后舌苔剥落,舌面潮红,呈杨梅舌表现。
三、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依据发热、咽痛、典型皮疹及杨梅舌等表现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可检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四、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抗感染,需足疗程使用以彻底清除病原菌。
五、预防措施
1.隔离患者:发现患儿应及时隔离,隔离期限通常为症状消失后1周且咽拭子培养阴性。
2.切断传播途径: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勤洗手,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应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密切接触史的儿童可在医生评估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猩红热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就医。同时,此类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