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病因有常见病原体、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存在侵入性操作、有基础疾病等,临床表现包括全身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皮肤黏膜瘀点等局部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儿童患败血症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且选安全药物干预,老年人患败血症病情凶险要关注肝肾及加强基础病管理,有基础疾病患者需积极控基础病并综合考虑基础病与治疗药物的影响。
一、病因
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病毒等。引发感染的因素多样,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削弱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存在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等)时,病原微生物易侵入血流;此外,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易滋生细菌,恶性肿瘤患者机体抵抗力差等,均易罹患败血症。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多有高热、寒战表现,体温可急剧升高至39℃以上,且寒战可反复出现。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表现。
2.局部表现:皮肤黏膜可出现瘀点,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有局部脓肿形成等表现。
3.严重并发症: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还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现皮肤瘀斑、出血倾向等。
三、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败血症时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且儿童在抗感染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干预方式。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发生败血症后病情可能较凶险,在治疗时需关注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肾,要避免因药物代谢问题导致不良反应加重,同时要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3.其他特殊人群: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在治疗败血症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