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以肾综合征出血热为例早期有发热伴全身中毒症状及颜面颈部等三红征、球结膜充血水肿等毛细血管损伤表现,进展期可现肾脏损害、休克、出血等并发症,防治要防鼠灭鼠、疫苗接种、个人防护,治疗主要是支持对症,儿童需早期识别送医,成人有基础病需个体化治疗并监测指标。
一、症状特征
(一)早期表现
出血热(以肾综合征出血热为例)早期多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3~7天,同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征)。还可见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如颜面、颈部、上胸部潮红(“三红”征),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腋下可见出血点等。
(二)进展期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脏损害相关表现,如蛋白尿、血尿、少尿或无尿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休克、出血(如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高热、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成人则需关注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对病情的影响。
二、防治方法
(一)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保持环境清洁,封堵鼠类进入室内的途径,定期开展灭鼠工作,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是预防出血热的重要措施。
2.疫苗接种: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高危人群(如疫区居民、接触鼠类频繁的人员等)应按程序接种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3.个人防护:在可能接触鼠类的环境中,需做好个人防护,如穿戴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污染的物品。
(二)治疗原则
目前出血热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针对发热症状可进行退热等支持处理;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需积极抗休克治疗;有出血表现时进行止血等相应处理;出现肾脏损害时需维护肾脏功能,如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于特殊人群,儿童患者需格外注重早期识别病情,及时送医,避免延误治疗;成人若有基础疾病,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