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呈子弹状核心为单股负链RNA外裹脂蛋白包膜有糖蛋白刺突,在宿主细胞质增殖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人或动物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后病毒经伤口神经末梢侵入致中枢神经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病变有恐水怕风等临床特征病死率极高,主要通过病兽唾液传播,儿童被咬伤更需重视彻底清洗伤口及时接种疫苗,老年人自身免疫等功能相对下降被咬伤后应及时规范处理伤口尽早接种疫苗。
一、病毒分类与形态结构
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子弹状,大小约75nm×180nm。其核心为单股负链RNA,外包裹脂蛋白包膜,包膜表面有糖蛋白刺突,能识别宿主细胞受体。
二、生物学特性
狂犬病病毒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增殖,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易侵犯海马回、脑干等部位,可通过神经纤维向周围组织扩散。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易被常用消毒剂(如肥皂水、碘酒等)、高温(56℃30分钟或100℃2分钟)、紫外线等灭活。
三、致病性与临床特征
人或动物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宿主(如犬、猫、蝙蝠等)咬伤、抓伤后,病毒经伤口处的神经末梢侵入机体,沿神经轴突向中枢神经系统上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
四、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即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病毒随唾液经伤口进入人体。此外,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黏膜(如眼结膜)接触含病毒的唾液而感染。
五、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被动物咬伤后更需重视,因儿童对狂犬病的易感性及病情发展可能更迅速,需尽快进行伤口彻底清洗(用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自身免疫等功能可能相对下降,被动物咬伤后应及时规范处理伤口,尽早接种疫苗,因机体免疫应答可能较年轻人弱,需更积极防控狂犬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