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传播途径有血液、母婴、性传播,孕妇感染丙肝需在孕期及分娩等过程配合医生降母婴传播风险,有高危行为人群应采取防护措施并定期筛查丙肝,一般人群日常一般接触不传播丙肝但要重视高危行为。
一、丙肝的传染性及传播途径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三类:
(一)血液传播
过去因不安全输血、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或医疗器械等可导致丙肝传播,如今随着医疗用血筛查的规范化,因输血感染丙肝的风险已显著降低,但仍需避免共用注射器、不正规的纹身、穿刺等可能接触血液的高危行为,因为这些操作仍存在通过血液传播丙肝病毒的可能性。
(二)母婴传播
感染丙肝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接触到母亲的血液,从而有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此外,产后母乳喂养时,也存在一定的母婴传播潜在可能,但相对血液传播的风险较低。
(三)性传播
与丙肝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时,由于性接触过程中可能会有体液交换,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其中可能含有丙肝病毒,从而增加了性传播的几率。
二、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孕妇群体
孕妇若感染丙肝,需在孕期及分娩过程中与医生密切配合,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例如在合适的孕周可能会根据情况采取抗病毒等干预手段,同时分娩时需注意操作规范,产后也要关注婴儿感染丙肝的相关检测及后续监测。
(二)有高危行为人群
有高危性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的人群应提高防范意识,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来减少性传播风险;有输血史、共用注射器史等高危暴露史的人群,需定期进行丙肝病毒筛查,包括丙肝抗体检测、丙肝病毒RNA检测等,以便能尽早发现是否感染丙肝病毒,及时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三)一般人群
日常的一般接触,像共同生活、共同进餐、握手、拥抱等不会传播丙肝病毒,无需过度紧张,但仍要重视可能导致血液、母婴或性传播的高危行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