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引发因素包括血管壁病变如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高发且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可促进其发展)及其他血管病变(动脉炎等因感染或自身免疫病致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异常(数量或功能异常致凝血倾向增)及凝血因子异常(比例失调致血栓)、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压过低致脑部血流灌注不足、流速慢促血栓形成。
一、血管壁病变因素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引发脑血栓最常见的血管壁病变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逐渐受损,脂质等物质易在血管壁沉积,使得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会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增加脑血栓形成的风险。
2.其他血管病变:如动脉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动脉炎),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累及血管,导致血管壁炎症、损伤,影响血管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这类情况在中青年人群中也可能出现,与自身免疫状态及感染病史等相关。
二、血液成分改变因素
1.血小板异常:当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其功能异常时,会使血液的凝血倾向增加。例如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异常增多,使得血液处于易凝聚状态,容易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一些患有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患者就存在这样的血液成分改变风险。
2.凝血因子异常:体内凝血因子的异常也会影响血液的凝固状态。比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增多等情况,当凝血因子比例失调时,就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有凝血因子相关遗传病史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其发生脑血栓的风险可能增高。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因素
1.血压过低:当血压过低时,脑部的血液灌注不足,血流速度会变得缓慢。在血流缓慢的情况下,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进而促进血栓的形成。例如一些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在体位突然改变时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者夜间睡眠时血压偏低,都可能使脑部血流灌注减少,增加脑血栓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