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分发热期(急起高热伴全身中毒及毛细血管损伤)、低血压休克期(发热末或热退时血压下降休克)、少尿期(继低血压休克期尿量减少伴氮质血症等)、多尿期(尿量渐增需注意水电解质失衡)、恢复期(尿量正常指标渐复需1-3月恢复体力),诊断靠血常规见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有蛋白尿血尿、血清学特异性IgM阳性或IgG4倍以上升高、病毒抗原检测,治疗是各期支持对症,儿童需密切监测体液平衡,老年人要关注器官功能综合评估调整方案。
一、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上一般分为五期,不同时期表现各异:
发热期:多为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伴随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毛细血管损伤表现为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腋下可见瘀点瘀斑等。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
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后出现,表现为尿量减少,可伴有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需注意水电解质失衡。
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各项指标逐渐恢复,一般需1~3个月恢复体力。
二、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有蛋白尿、血尿等;血清学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确诊;病毒抗原检测可在患者白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等中检出病毒抗原。
三、治疗方法
支持对症治疗:发热期可给予物理降温等支持措施;低血压休克期需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少尿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肾衰竭;多尿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恢复期加强营养,促进机体恢复。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液平衡,因儿童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应谨慎补液调整;老年人需关注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器官功能状态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加重器官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