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有发热期伴三痛三红及胃肠症状、低血压休克期现血压降等表现、少尿期尿量少伴紊乱出血、多尿期尿量多易水电紊乱、恢复期症状渐消可留乏力等,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维持水电平衡,发热期物理降温,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容纠正休克,少尿期严控入量防肾衰必要时透析,多尿期补水电,恢复期加强营养,儿童严控补液速量防心衰,老年兼顾基础病用药谨慎,孕妇权衡胎儿选影响小方案。
一、症状
1.发热期:患者多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伴随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还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可见颜面、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等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表现为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等,严重时可引发休克。
3.少尿期:通常紧随低血压休克期出现,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出血倾向也会加重,例如皮肤瘀斑增多。
4.多尿期:随着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此阶段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5.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乏力、多汗、关节痛等表现。
二、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对症治疗:发热期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敷等);低血压休克期需积极补充血容量以纠正休克;少尿期严格控制入量,防治肾衰竭,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多尿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恢复期加强营养,逐步恢复体力。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需严格把控补液速度与量,防止发生心衰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管理,用药需谨慎评估;孕妇患者治疗时要权衡胎儿与母体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