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是盆腔内液体聚集,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因经期经血逆流或排卵期卵泡液积聚,量少可自然吸收;病理性可由盆腔炎、异位妊娠、盆腔腹膜结核、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等引起,量多常伴症状影响健康,可通过超声等检查明确,医生据此采取相应治疗。
一、生理性盆腔积液
产生原因及特点:部分正常女性在月经期或排卵期会有少量盆腔积液。月经期时,少量经血逆流至盆腔可形成积液;排卵期,卵泡液排出也可积聚在盆腔,一般量较少,多可自然吸收,通常不引起明显症状,对身体也无不良影响,超声检查发现积液深度多在1-2厘米左右。这种情况在女性的正常生理阶段出现,与女性的生殖生理过程相关,不同年龄、月经周期处于不同阶段的女性都可能出现,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二、病理性盆腔积液
常见原因
盆腔炎:女性盆腔内的器官发生炎症时,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炎症刺激会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从而形成盆腔积液。盆腔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患病,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经期卫生不良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如输卵管妊娠,胚胎死亡后,会引起腹腔内出血,血液可积聚在盆腔,导致盆腔积液。育龄期有性生活且月经推迟的女性需警惕异位妊娠导致的盆腔积液。
盆腔腹膜结核:结核杆菌感染盆腔腹膜,可引起腹膜的渗出,形成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在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人群中更易发生,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肿瘤组织侵犯周围组织,可导致渗出或血性积液积聚在盆腔。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有相关肿瘤家族史或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表现及影响:病理性盆腔积液往往量较多,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坠胀感、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会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超声等检查可以明确盆腔积液的性质和程度,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