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病毒引发具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等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含汉坦病毒等不同病毒有不同特点,传播途径有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等,临床表现有三痛及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等肾脏损害表现,诊断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预防包括防鼠灭鼠、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病毒引发的一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等为主要特征。
二、病原体
包括汉坦病毒等多种病毒,不同病毒所致出血热有不同特点,如汉坦病毒可引发肾综合征出血热。
三、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可致病,例如接触携带病毒的野鼠及其排泄物。
2.呼吸道传播:吸入被污染的气溶胶,如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尘埃被吸入后可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污染的食物,病毒经消化道黏膜侵入人体。
4.虫媒传播:革螨、恙螨等叮咬也可传播病毒。
四、临床表现
一般有“三痛”,即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还可见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尿量改变等,不同类型出血热具体表现有差异。
五、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疫区旅居史、接触过感染动物或其污染物等情况。
2.临床表现:出现发热、出血倾向等相关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等;尿常规有蛋白尿等;血清学检测可发现病毒特异性抗体;病原学检测能明确病毒存在。
六、预防
1.防鼠灭鼠:通过设置捕鼠器、清理环境等措施减少野鼠活动,避免接触其排泄物。
2.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不吃被污染食物,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后及时洗手。
3.接种疫苗: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类型出血热。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居住环境需保持清洁,避免在可能有鼠类活动区域长时间逗留;成年人若有疫区旅居史等要提高警惕,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同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增强自身抵抗力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