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部分类型具传染性,如肠道病毒引起的通过粪-口及呼吸道飞沫传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儿童因免疫不完善易感染,成年人接触传染性病毒也可能感染,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更复杂,需注意相关人群卫生及就医等情况。
一、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脑膜炎类型及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比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容易造成传播。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易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单纯疱疹病毒一般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例如与患者亲吻等密切接触行为可能导致病毒传播,但相对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其传染性相对较弱。
二、不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脑膜炎情况
一些非经粪-口或密切接触等典型传染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脑膜炎相对少见,比如某些散发性的、由特定病毒且传播方式不具有大众普遍意义上的传染性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存在一定传染性。
不同人群感染病毒性脑膜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人群: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感染病毒性脑膜炎。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若有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其他儿童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后易被感染。家长需注意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病毒传播风险。一旦儿童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疑似病毒性脑膜炎症状,应及时就医。
成年人人群:成年人免疫系统相对完善,但如果接触到传染性的病毒,也可能被感染。比如在家庭中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密切接触时,若自身免疫力低下,也有被感染风险。成年人若出现相关症状,也应及时诊断治疗。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脑膜炎后可能病情进展更复杂。例如本身有癫痫病史的患者,患病毒性脑膜炎时,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更密切监测病情,在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同时,兼顾基础病史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