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等途径传播,5至15岁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且集体场所易致聚集性传播相对更易感染,患有慢性疾病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重,儿童需养成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集体场所加强通风,发现症状及时隔离就医并对接触物品消毒,特殊人群应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接触后排查且要增强自身抵抗力。
一、传播途径
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猩红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携带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若机体免疫力较低等情况,就可能被感染。此外,还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途径传播,但相对空气飞沫传播而言,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二、易感染人群特点
儿童群体:5-15岁儿童相对更易感染,此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力相对较弱,且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人员密集,容易造成聚集性传播。例如在学校中,一旦有学生感染猩红热,如不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多名学生相继发病。
特殊人群: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等)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感染猩红热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格外重视防护。比如免疫抑制人群感染后,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较弱,疾病进展可能更快,出现重症的风险更高。
三、防控措施要点
儿童群体防控:儿童应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减少病菌经手接触后进入口、鼻等部位的机会;学校等集体场所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若发现有儿童出现猩红热相关症状(如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应及时隔离就医,并对其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等处理。
特殊人群防护: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需佩戴口罩;与猩红热患者接触时要格外谨慎,若接触后出现可疑症状(发热、咽痛等)需立即就医排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增强自身抵抗力,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