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传播方式有母婴传播(感染母亲分娩或产后密切接触传婴儿)、血液传播(输入污染血液等侵入性器械或共用物品)、性传播(无防护性行为黏膜或破损皮肤传),在中国较为常见是因过去母婴阻断不完善、血液传播历史因素(输血筛查不严等)、人口基数大性传播累积及防治知识普及有限。
一、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
1.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婴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等;或产后通过母婴密切接触,如母乳喂养等途径,可将乙肝病毒传给婴儿。这是我国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因母婴阻断措施不完善,使得较多婴儿感染。
2.血液传播:包括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器械等侵入性医疗器械;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都可能通过血液传播乙肝病毒。例如过去医疗环境中输血筛查不严格及非法采供血等情况,增加了血液传播风险。
3.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时,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黏膜或破损皮肤传播。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性传播在人群中逐渐积累,也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
二、乙肝病毒在中国较为常见的原因
1.历史母婴阻断不完善因素:过去医疗条件有限,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母婴阻断措施不够完善,使得较多婴儿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感染乙肝病毒,随着人口繁衍,累积了一定的感染基数。
2.血液传播历史因素: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输血筛查流程不够严格,存在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血液的情况;同时非法采供血现象时有发生,共用注射器等情况也较为常见,这些都增加了血液传播乙肝病毒的机会,导致感染人数增多。
3.人口基数与性传播累积: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在性活跃人群中,无防护性行为导致乙肝病毒通过性传播的情况逐渐累积,使得乙肝病毒在中国的感染率相对较高。此外,大众对乙肝相关防治知识的普及程度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相对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乙肝病毒的防控效果,进而使得乙肝病毒在中国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