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属汉坦病毒引发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具传染性,传染源主要是啮齿类动物,传播途径有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不同人群易感性无显著差异,生活在鼠类活动频繁区域等人群感染风险高需防鼠及注意饮食卫生,有鼠类暴露史者是高危人群出现疑似症状要立即就医,本身有基础疾病者就医需告知病情。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性界定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传染病范畴,是由汉坦病毒引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确的传染性,可在特定条件下实现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的病原体传播。
二、主要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其中鼠类是最为重要的传染源,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当人体皮肤存在破损时,接触到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等,病毒便会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从而导致感染。
呼吸道传播:鼠类的排泄物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就可能被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经消化道黏膜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易感性并无显著差异,所有人群均有可能因接触相应传播途径而被感染。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在鼠类活动频繁区域、有较多鼠类接触机会(如长期从事野外作业、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易有鼠类出没等情况)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此类人群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可能污染的物品,加强居住环境的防鼠措施,如封堵鼠洞、使用捕鼠器械等,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鼠类污染的食物。
病史相关:有过鼠类暴露史(如被鼠咬伤、接触过鼠类排泄物等)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进行排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因为早期干预对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病情可能会更为复杂,需要在就医时向医生详细告知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并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