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可因母亲孕期感染致宫内病原体经胎盘传胎儿,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产时接触污染产道分泌物血液致感染,出生后皮肤黏膜脐部等部位受病原体侵袭引发产后感染,且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因器官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免疫更低下患病风险高,母亲孕期感染史等情况会进一步增加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因素
(一)宫内感染
母亲孕期若存在感染性疾病,例如母亲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生殖道感染等,病原体可经胎盘途径传给胎儿。研究表明,母亲孕期阴道内的病原体(如B族链球菌等)可通过胎盘屏障,在胎儿宫内发育过程中侵入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新生儿败血症。
(二)产时感染
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产道分泌物、血液等。比如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时间较长时,产道内的细菌易侵入胎儿体内,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病原体在胎儿通过产道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发生。
(三)产后感染
出生后,新生儿皮肤、黏膜、脐部等部位易受病原体侵袭。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新生儿皮肤薄嫩,若护理不当发生破损,病原体可经破损处侵入;脐部是新生儿特殊的创口,若脐部清洁不彻底,细菌易在脐部繁殖并侵入血液循环;此外,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病原体也可通过黏膜侵入血液循环,如肺炎、肠炎等疾病可能继发败血症,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新生儿自身因素
(一)免疫功能不完善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较弱,杀菌能力差;补体系统等体液免疫功能也不完善,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不足,使得病原体容易在体内生长繁殖,引发败血症。
(二)特殊人群易感性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胎龄小,各器官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免疫功能较足月儿更为低下,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显著高于足月儿。例如,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血清补体水平等均低于足月儿,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败血症。母亲孕期有感染性疾病史、胎膜早破时间过长、分娩时消毒不严格等情况,会进一步增加新生儿患败血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