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防控需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且连续三次咽拭子培养阴性,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保持环境通风消毒,避免带易感人群去人群密集场所,妥善处理污染物,适宜人群规范接种相关疫苗,密切接触易感儿童可在医生评估下预防性用药,各人群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免疫力以降低感染风险。
一、控制传染源
1.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猩红热患者需早期隔离,一般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且连续3次咽拭子培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于密切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7天,期间可进行咽拭子培养,必要时给予青霉素等药物预防,以降低其发病及传播风险。
二、切断传播途径
1.环境通风与消毒: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定期对患者居住的房间、使用的物品等进行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有效杀灭病原体。2.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等易感人群前往商场、影院等密闭且人群聚集的场所,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3.处理污染物:患者的分泌物、痰液及使用过的餐具、毛巾等物品要及时妥善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措施:目前有相关疫苗可用于预防猩红热,如部分研发中的猩红热减毒活疫苗等,可根据疫苗接种指南,在适宜人群中规范接种疫苗来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力,但需关注疫苗的适用年龄、接种禁忌等情况。2.被动免疫干预:对于密切接触猩红热患者的易感儿童,尤其是存在体弱、患有慢性疾病等情况的儿童,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性用药,以降低感染发病的可能性,但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避免滥用。3.提升自身免疫力:不同人群均需注重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例如儿童应保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食物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儿童需保证10-14小时左右的睡眠;适量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同样要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以提高自身抵抗力,降低感染猩红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