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能产红疹毒素等多种毒素与酶致发病,临床表现有高热伴寒战、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脓性分泌物、发热1-2天后出现弥漫性充血皮肤针尖大小丘疹伴痒感及“帕氏线”“杨梅舌”等、皮疹消退约1周开始脱屑,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咽拭子培养检出该菌可确诊,治疗采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过敏选其他敏感抗生素,预防需隔离患者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症状消失后1周、注意个人卫生、流行期避人员密集场所,儿童是高发人群家长要关注,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需重视并相应处理。
一、定义: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二、病原体:主要致病原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能产生红疹毒素等多种毒素与酶,从而导致相应发病表现。三、临床表现:1.发热:多为高热状态,体温可达到39℃左右,常伴有寒战现象;2.咽峡炎:呈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状况,可有脓性分泌物;3.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皮肤上的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且伴有痒感,皮疹间皮肤潮红,可见“帕氏线”“杨梅舌”等特征表现;4.脱屑:皮疹消退后约1周开始脱屑,面部呈糠状脱屑,手足部呈大片状脱皮。四、诊断:结合患者发热、咽峡炎、皮疹等典型临床表现,以及流行病学接触史,实验室检查中咽拭子培养检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确诊。五、治疗原则: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六、预防措施:1.隔离患者:发现猩红热患者需及时隔离,隔离期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症状消失后1周;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3.人群防护:猩红热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儿童等易感人群接触患者需留意观察症状。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是猩红热高发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健康,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及时就医;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后需重视,及时规范治疗;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猩红热可能加重基础疾病,需在治疗猩红热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