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作为外来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产生炎性介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致热,儿童因免疫系统不成熟发热概率较高,过敏史、免疫缺陷史人群发热风险增加,发热多为轻中度,建议休息补水,儿童等可用物理降温,持续不退或超38.5℃伴不适需就医且不早用退热药物。
一、免疫应答机制角度
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身”和“非己”成分的功能,乙脑疫苗中的抗原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为“非己”异物,免疫系统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应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得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这是机体正常免疫防御反应的一部分,属于生理性的免疫相关发热。
二、不同人群差异影响
1.儿童群体: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对外来抗原的应答反应相对成人更为敏感,所以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生发热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例如,多项儿童接种疫苗的临床研究显示,儿童在接种乙脑疫苗后,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情况,这与儿童免疫系统的特性密切相关。
2.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生异常免疫反应包括发热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过敏体质人群的免疫系统处于相对高敏状态,在接触疫苗抗原时,免疫应答可能更为强烈且容易出现偏离正常的反应;对于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存在异常,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应答过程可能无法正常调控,也更易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
三、发热的一般特点及应对思路
接种乙脑疫苗后出现的发热通常为轻度至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儿童相对常见此范围)。此时首先建议让受种者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通过多饮水来促进机体代谢,帮助散热。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以帮助散热。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8.5℃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精神萎靡、抽搐等异常表现时,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处理,但一般不建议过早使用退热药物干预,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的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