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传播途径包括含病毒唾液接触黏膜或破损皮肤时病毒借屏障缺失侵入人体,器官移植中供体带病毒可致受体感染,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被带毒实验动物咬伤抓伤或接触污染物品存感染风险且特殊人群需留意防护。
一、通过含病毒唾液接触黏膜或破损皮肤传播
当健康个体的皮肤存在破损(如被划伤、刺伤等)或黏膜(如眼结膜、口腔黏膜等)有暴露情况时,若接触到感染狂犬病病毒患者的唾液,病毒可通过这些破损或暴露部位侵入人体。例如,在与狂犬病患者密切接触过程中,若患者唾液沾染到健康人手上的微小破损处,就有可能引发感染。这是因为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唾液中,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的侵入是常见的人际传播途径之一,其原理是病毒借助破损皮肤或黏膜的屏障缺失,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向神经系统等部位扩散。
二、器官移植传播
在器官移植操作中,若供体本身携带狂犬病病毒,受体在接受移植的器官后,可能会感染狂犬病。这是由于移植的器官组织内可能存在携带有病毒的细胞等成分,病毒会随着器官移植进入受体体内,从而引发感染。例如,当供体因狂犬病死亡后,其器官被移植给受体,而供体体内的狂犬病病毒会在受体体内复制增殖,导致受体感染狂犬病。
三、实验室暴露传播
在实验室工作环境中,若工作人员不慎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动物(如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小鼠、兔子等)咬伤、抓伤,或者接触到被污染的实验器材等导致皮肤黏膜暴露,就存在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这是因为实验室中的实验动物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一旦工作人员的皮肤黏膜与带毒的实验动物或其污染物接触,病毒便有机会通过破损或暴露的部位侵入人体。对于特殊人群,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若在实验室环境中接触到相关风险因素,家长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需格外留意,避免儿童接触不明情况的实验动物或污染物品;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衰退,免疫等方面的应对能力可能减弱,若发生实验室暴露,感染后病情发展可能更为复杂;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本身抵抗力较弱,在实验室暴露后感染狂犬病的概率相对更高,此类人群在实验室工作或接触相关风险时,应严格遵守防护规范,最大程度降低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