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患儿有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痉挛型上肢屈曲内收等、肌张力低下型呈蛙位样等)、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且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伴智力低下等问题,不同年龄段症状有差异,需长期关注并采取针对性干预及科学康复训练等。
一、运动障碍
小儿脑瘫患儿常存在运动发育落后情况,相较于同龄正常儿童,其抬头、坐立、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及抓握、持物等精细运动发育明显迟缓。例如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哺乳困难、吸吮无力、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婴儿期主动运动减少,3个月仍不能抬头,4个月不能伸手抓物等。
二、姿势异常
患儿常出现异常姿势,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见上肢屈曲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紧握呈拳状,下肢肌张力增高时可出现尖足、足内翻或外翻、两腿交叉呈剪刀样等;肌张力低下型患儿则表现为四肢松软,姿势呈蛙位样等。
三、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患儿肢体活动受限,如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牵拉时有僵硬感。
2.肌张力降低:肌肉松软无力,肢体易下垂,活动时缺乏正常张力支撑,自主运动减少且幅度小。
四、反射异常
正常婴儿出生后会出现原始反射,随月龄增长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常延迟消失,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在6个月后仍未消失;同时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例如小儿站立位向左右倾斜时,正常小儿会出现调整姿势的保护性反应,而脑瘫患儿此类反应减弱或缺失。
五、伴随症状及相关因素影响
部分脑瘫患儿可能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听力减退等问题。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患儿症状表现有差异,婴儿期主要体现运动发育滞后等,幼儿及儿童期则可能因运动功能落后出现社交、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生活方式上,合理的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脑瘫本身是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需长期关注患儿综合发展情况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温馨提示:对于脑瘫患儿的照护需格外耐心细致,遵循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注重营造有利于患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以调整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帮助患儿改善运动及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