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经三带喙库蚊等蚊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多为隐性感染,儿童易发病且病情重,病毒经叮咬入体增殖形成病毒血症,穿血-脑屏障致中枢神经病变,夏秋季高发,与猪饲养密度、蚊虫密度及气候等因素相关,儿童和蚊虫密度高地区人群需防蚊。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虫叮咬了感染病毒的动物(如猪、马等)后,病毒在蚊虫体内增殖,当蚊虫再次叮咬人时,就会将病毒传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
二、人群易感性与发病机制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数人呈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会发展为典型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发病,且病情往往较重。
发病机制: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先在局部淋巴结等部位增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如果人体的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就会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细胞内增殖,引起神经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
三、流行特征与相关因素
流行特征:流行性乙型脑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秋季(7-9月),这与蚊虫的活动季节相关,蚊虫在这个时期繁殖活跃,传播病毒的风险增加。
相关因素:猪的饲养密度、蚊虫的密度等因素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密切相关。猪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重要宿主和传染源,猪的大量存在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宿主,当猪感染病毒后,容易被蚊虫叮咬而传播病毒。同时,气候温暖湿润等环境因素有利于蚊虫的滋生和繁殖,进而促进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流行。例如,在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的年份,蚊虫数量可能会大幅增加,导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率可能升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户外活动相对较多,且皮肤娇嫩,更容易被蚊虫叮咬,所以在夏秋季更需要加强防护。而对于生活在蚊虫密度较高地区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注意采取防蚊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