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致痛经多为继发性且呈进行性加重通常于月经前1-2天开始经期第1天达高峰疼痛集中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可放射他处机制与异位内膜经期出血刺激周围组织等有关;病程较长患者可现非经期盆腔区域慢性疼痛持续时长不一与病灶位置大小及个体耐受等因素相关;不孕率较高因盆腔微环境改变等影响精卵结合及着床等;性交痛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病灶或粘连致子宫后倾固定者;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与异位内膜影响子宫正常收缩等有关。
慢性盆腔痛:病程较长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非经期的盆腔区域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贯穿整个月经周期相关时段,疼痛程度不一,与异位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等因素相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青少年患者可能因对疼痛的表达和感知特点与成年患者有所不同,但同样会受病灶影响出现慢性盆腔痛表现,生活方式中久坐等可能加重盆腔充血,进而影响慢性盆腔痛的症状。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较高,据相关研究显示,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不孕情况。其原因主要包括盆腔微环境改变,异位病灶会导致盆腔内炎症因子增多、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等,影响精子、卵子的结合及受精卵的着床;还可能与盆腔粘连、输卵管蠕动异常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不孕的机制可能因生殖系统发育及功能状态差异而有不同表现,育龄期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此症状更为突出,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等病史者可能增加不孕风险。
性交痛: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局部粘连使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性交时宫颈受到碰撞或子宫收缩上提而引起疼痛。不同性别患者中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在性生活过程中此疼痛症状会较为明显,生活方式中不恰当的性生活频率或姿势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性交痛,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且病灶累及相关部位的患者更易出现该症状。
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等。这与异位的子宫内膜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内膜面积增加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女性月经异常的具体表现可能因自身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状态不同而有差异,青春期女性若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出现月经周期及经量的明显改变,有内分泌紊乱病史者可能加重月经异常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