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临床表现有骤起发热、咽峡炎及发热1-2天出现始于耳后颈部等的针尖大小充血性皮疹伴帕氏线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可分离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治疗首选青霉素过敏用红霉素等疗程约十天并需一般治疗隔离休息等,并发症有病后2-3周的风湿热和2-4周的急性肾小球肾炎,预防要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及预防性用抗生素等,特殊人群需关注小儿生长发育阶段用药谨慎及精心护理。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骤起,体温可达38~40℃,婴幼儿可能体温波动或不典型发热。
咽峡炎:咽痛、吞咽痛,咽部充血,可见脓性分泌物。
皮疹:发热1~2天出现皮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蔓延全身,为针尖大小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似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可见深红色线条(帕氏线),面部潮红无皮疹但口唇周围呈苍白圈,恢复期有脱屑,皮疹密集处脱屑明显。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此为确诊依据,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二、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程通常约10天,需足疗程以彻底清除病原菌,预防并发症。
2.一般治疗:隔离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注意口腔卫生,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三、并发症及预防
1.并发症:
风湿热:多在病后2~3周出现,表现为发热、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等。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在病后2~4周出现,表现为水肿、血尿、蛋白尿等。治疗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2.预防: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可预防性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室内通风。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诊疗中需关注年龄因素。婴幼儿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评估替代抗生素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密切监测用药反应。患病小儿抵抗力下降,需家长精心护理,保证充足休息与营养摄入,按时复诊监测病情,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及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护理与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