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现丝虫病由常现唇棘线虫寄生人体引发,其病原学含生活史阶段,传染源是带微丝蚴者,传播途径为蚊叮咬,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或有非特异性症状等;诊断靠病原学及免疫学方法;预防要防蚊灭蚊,治疗用乙胺嗪等药物且需考虑年龄等因素。
病原学特点
常现丝虫的生活史包括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和在人体内的寄生阶段。中间宿主为库蚊等蚊类,当蚊叮咬人体时,含感染性幼虫的蚊唾液进入人体,幼虫在人体内逐渐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外周血液中带有微丝蚴的患者及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叮咬传播,当蚊吸食了带有常现丝虫微丝蚴的人或动物血液后,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再通过蚊叮咬将感染性幼虫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感染,一般在流行区中,长期生活在流行区的人群由于反复暴露于蚊叮咬,感染率相对较高。例如,在常现丝虫病流行的农村地区,长期从事田间劳作,频繁接触蚊叮咬的人群感染风险增加。
临床表现
大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乏力、腹痛、腹泻等。少数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表现,这与成虫寄生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对体腔的影响有关。在儿童患者中,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慢性的感染状态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等情况。
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可通过抽取外周血液、体腔液等检查微丝蚴来确诊。例如,取患者的血液制作厚血膜或薄血膜,经染色后镜检查找微丝蚴。
免疫学诊断:利用免疫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辅助诊断常现丝虫病,但一般作为病原学诊断的补充手段。
防治措施
预防方面:主要是防蚊灭蚊,如使用蚊帐、蚊香、杀虫剂等,减少蚊叮咬的机会。在流行区,改善居住环境,清除蚊虫滋生场所,对于降低常现丝虫病的传播风险至关重要。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皮肤相对娇嫩等特点,更要做好防蚊措施,如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蚊帐等。
治疗方面:目前用于治疗常现丝虫病的药物主要有乙胺嗪等,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应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处理方式,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来综合考量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