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起源于自然界的SARS-CoV-2引起,传播途径有飞沫和接触,病毒靠刺突蛋白与呼吸道上皮细胞ACE2受体结合入侵细胞复制引发免疫反应及相关症状,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且常伴基础疾病易重症,儿童可经家庭接触感染需防护,有基础疾病者病情进展快风险高,高风险环境暴露人群因接触机会多感染风险高需注意防护。
一、病原体来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该病毒溯源研究表明其起源于自然界,可能是由动物宿主跨越种间传播至人类。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近距离(通常认为是1-2米内)吸入这些飞沫可导致感染。例如,在密闭空间中,感染者呼出的飞沫长时间悬浮,易被他人吸入而引发感染。
2.接触传播:病毒可污染物体表面,健康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用手触摸自己的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部位,病毒便会通过黏膜侵入人体。比如,共用被污染的餐具、门把手等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三、病毒入侵人体过程
SARS-CoV-2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能够与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侵入细胞。进入细胞后,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增殖,逐渐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导致受感染细胞损伤,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严重时可影响呼吸系统功能,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四、不同人群感染风险差异及相关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需特别注意防护。
儿童: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通过家庭密切接触等途径被感染,家长需加强对儿童的防护措施,如保持室内通风、教育儿童勤洗手等。
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等人群,感染SARS-CoV-2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出现重症的风险更高,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做好防护。
高风险环境暴露人群:长期处于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场所(如密闭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等)的人群,因接触病毒的机会增加,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需注意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