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病由白喉棒状杆菌感染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飞沫或接触传播临床具咽喉等部位灰白色假膜及全身中毒症状病因是该菌产生外毒素致病局部见咽部等假膜粘连紧不易剥离、喉部可致声音嘶哑等全身有发热等中毒症状及心脏神经受累表现靠采集分泌物培养分离菌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诊断治疗用抗毒素中和毒素及抗生素杀灭病菌预防需疫苗接种和隔离防护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重视接种,老年人要加强监测管理,免疫低下人群要做好防护积极治疗。
一、定义
白喉病是由白喉棒状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经飞沫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物品传播,临床以咽喉等部位形成灰白色假膜及全身中毒症状为特征。
二、病因
白喉棒状杆菌为致病病原体,该菌在合适环境中可大量繁殖,其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关键,能损害心肌、神经等组织。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咽喉感染时咽部、扁桃体可见灰白色假膜,假膜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不易剥离,强行剥离易出血;喉部感染可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严重时引发气道梗阻。
2.全身表现:患者多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情重者可出现心悸、心律失常等心脏受累表现及肢体瘫痪等神经受累表现。
四、诊断
通过采集咽喉部假膜处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分离出白喉棒状杆菌可确诊,结合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史综合判定。
五、治疗原则
1.抗毒素治疗:尽早使用白喉抗毒素中和体内游离毒素,需注意皮试以防过敏反应。
2.抗生素治疗: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杀灭白喉棒状杆菌,疗程一般7-10天,以彻底清除病菌。
六、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白喉类毒素等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儿童应按免疫程序规范接种,提升人群免疫力。
2.隔离防护:对白喉患者及时隔离治疗,其分泌物及污染物严格消毒处理,避免传播,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为白喉高发人群,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需重视疫苗接种,出现疑似症状尽早就诊,防止延误致严重并发症。
2.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白喉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加强监测,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注重基础疾病管理。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白喉后病情可能更重,应做好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发病后积极治疗并加强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