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宫内、产时、产后,阻断可通过孕期监测病毒载量高时评估用抗病毒药降低风险、新生儿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母亲病毒载量低也需规范接种,产后避免婴儿接触母亲血液分泌物,乳头破损时暂停直接母乳喂养,科学规范措施可大幅降低传播风险多数能有效阻断。
一、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给孩子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宫内感染:约占母婴传播的5%~10%,主要是在孕期通过胎盘、脐血等途径使胎儿感染,但相对较少见。
产时传播:这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胎儿在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而被感染。
产后传播:产后与母亲的密切接触,如母乳喂养时,婴儿可能通过摄入母亲的乳汁而感染乙肝病毒,但通过规范的阻断措施可有效降低此风险。
二、阻断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通过规范的阻断干预可显著降低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将病毒传染给孩子的风险:
孕期监测与干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在孕期需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若病毒载量高(如HBVDNA≥1×10IU/mL),可在妊娠中晚期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降低母体内病毒载量,从而减少宫内感染及产时传播风险。
新生儿免疫接种:新生儿出生后应在12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24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如按0、1、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6个月各接种一剂),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使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
三、不同情况的综合考虑
母亲病毒载量差异:若母亲乙肝病毒DNA定量较低,母婴传播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规范进行新生儿免疫接种;若病毒载量高,需更积极干预以降低传播风险。
产后护理注意事项:产后应避免让婴儿接触母亲的血液、分泌物等,若新生儿已按程序完成乙肝疫苗和HBIG接种,母乳喂养是安全的,但需注意乳头破损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的情况,若有乳头破损,可暂时暂停直接母乳喂养,改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后喂养婴儿。
通过科学规范的孕期监测、新生儿及时免疫接种及产后合理护理,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传染给孩子的风险可大幅降低,多数情况下能实现有效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