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致病因素包括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致细胞异常增殖癌变,过早性生活等性行为及多次分娩等分娩因素会增加HPV感染及宫颈损伤癌变风险,长期口服避孕药等激素因素可致子宫内膜异常增殖癌变,林奇综合征等遗传因素使防御机制缺陷易癌变,肥胖等慢性疾病及吸烟等生活方式干扰免疫增加患病风险。
一、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是子宫癌(以宫颈癌为例)的主要致病因素。约90%以上的子宫癌与高危HPV持续感染相关,HPV病毒通过感染宫颈上皮细胞,破坏细胞正常的生物学行为,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癌变。例如,高危型HPV的E6、E7基因可编码蛋白与肿瘤抑制基因p53和Rb结合,使其失去功能,从而促使细胞癌变。
二、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
(一)性行为因素
过早开始性生活(年龄<16岁)、拥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紊乱等情况会显著增加HPV感染的风险,进而提高子宫癌的发病几率。因为频繁的性接触会增加HPV传播的机会,使得宫颈上皮长期处于病毒感染的环境中,增加细胞恶变的可能性。
(二)分娩相关因素
多次分娩、分娩年龄较小等情况可能影响宫颈局部的微环境,导致宫颈组织在多次损伤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从而增加子宫癌的发病风险。
三、激素因素
长期口服避孕药、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等会使子宫内膜长期受到单一雌激素的刺激。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增生,若缺乏孕激素拮抗,长期刺激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殖甚至癌变,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四、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会增加女性患子宫癌的遗传易感性。例如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携带相关基因突变,会显著提高患子宫内膜癌等妇科恶性肿瘤的风险,其遗传特性使特定人群机体对癌症的防御机制存在缺陷,更容易发生细胞癌变。
五、其他慢性疾病及生活方式因素
(一)慢性疾病
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会增加雌激素的储存和分泌量,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导致癌变风险升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通过影响机体代谢、免疫等功能,间接增加子宫癌的发病几率。
(二)生活方式
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病毒感染及细胞异常增殖的防御能力下降,间接增加子宫癌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