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种植于腹壁手术切口处引发局部周期性疼痛、结节或包块形成的特殊类型,病因有医源性种植及经血逆流,临床表现为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且包块随月经周期变化,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药物,特殊人群中育龄需关注生育及孕期风险,哺乳期考虑药物对哺乳影响,老年需评估健康状况及加强术后护理。
一、定义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种植于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腹壁手术切口处,引发局部周期性疼痛、结节或包块形成的疾病,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类型。
二、病因
1.医源性种植:手术过程中,子宫内膜细胞可能随器械等种植于腹壁切口,是主要病因,如剖宫产时子宫内膜组织残留在切口处,后续在激素影响下生长。
2.经血逆流:虽非主要病因,但部分患者可能因经期切口局部微小创面,经血逆流至切口处种植。
三、临床表现
1.疼痛:腹壁切口处周期性疼痛,多在经期加重,非经期也可能有隐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2.包块:可触及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结节或包块,包块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经期可能增大、压痛明显,经后可稍有缩小。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腹壁手术史及经期腹壁症状等。
2.体格检查:腹壁切口处触及有触痛的结节或包块。
3.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初步观察包块情况,MRI对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清晰。
4.病理活检:通过手术切除包块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需完整切除病灶及周围受累组织,以降低复发风险,适用于病灶局限、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2.药物辅助: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术后复发者,可考虑使用GnRH-a等药物抑制雌激素水平,减少病灶活性,但需权衡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需关注手术对生育的影响,术后恢复期间需评估再次妊娠时切口部位风险,孕期需密切监测,警惕切口部位异常情况,如瘢痕妊娠等风险。
2.哺乳期女性:若需药物治疗,需考虑药物对哺乳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哺乳影响小的方案,或在用药期间权衡哺乳与治疗的利弊。
3.老年女性:手术需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充分考虑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术后康复需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