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起始于病原体入侵血液循环,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等,可经皮肤黏膜破损处、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侵入,儿童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因免疫功能衰退易遭侵袭,糖尿病高血糖为细菌提供环境且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肿瘤治疗致骨髓抑制等降低抵抗力,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免疫力增加发病几率。
一、病原体入侵是关键起始因素
急性败血症的产生首先源于病原体侵入人体并进入血液循环。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真菌等。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例如皮肤黏膜破损处(如外伤、手术切口等),细菌可经此直接进入血液;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消化道感染时,病原体也能经肠道黏膜进入血流等。
二、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影响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吞噬细胞功能、补体系统等免疫机制相对薄弱,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更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并引发败血症。例如,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病原体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增加败血症并发中枢感染的风险。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T淋巴细胞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趋化和吞噬能力减弱等,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降低,更容易因感染发展为败血症。
三、基础疾病对败血症发生的助推作用
(一)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为细菌等病原体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且高血糖状态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削弱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使得患者发生细菌感染后更易进展为败血症。例如,高血糖环境下,葡萄糖作为营养物质利于细菌繁殖,同时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
(二)肿瘤
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后,会导致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且功能受损,机体免疫监视和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大幅下降,容易发生病原体感染并进而发展为败血症。此外,肿瘤本身引起的机体消耗等因素也会降低患者整体抵抗力。
四、生活方式的潜在影响
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体免疫力。例如,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使得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受到影响,如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吞噬细胞活性降低等,从而增加病原体感染后发展为败血症的几率。